加密通讯设备泄密案件(加密通讯设备泄密案件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 1、密码法是什么东东?
- 2、电子文档安全的电子文档安全现状分析
- 3、保密设施是什么?
- 4、九大导致企业信息泄露的途径是什么
- 5、重要涉密会议应采取哪些主要保密措施
- 6、在手机使用中保密要求不正确的是什么?
密码法是什么东东?
1、密码法旨在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密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是我国密码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出台历程2018年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立法规划(共116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位于第一类项目: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
2、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是为了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的法律。是中国密码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
3、《密码法》是我国密码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律,与《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共同构成我国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在密码法出台前,我国密码领域核心密码和普通密码都是通过政策性文件来管理,商用密码则是通过《商用密码管理条例》这一部行政法规来管理。
电子文档安全的电子文档安全现状分析
防止泄密有效防止用户主动或被动泄漏机密数据,用户无法通过拷贝、打印、内存窃取、外传等方式外泄这些加密文档的内容,即使是通过黑客工具也无法窃取加密文档的内容。 文档访问管理用户只能访问属于本人的加密文档,根据管理员配置,对加密文档的指定操作需要管理员审批才能进行,例如共享和解密文档。
首先,易修改是电子文档的一大优势。与印刷品和手写文档难以修改相比,电子文档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更,但在缺乏妥善保护的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弱点,易遭非法修改,对文档所有者造成潜在损失。其次,易删除是电子文档的便捷性体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电子文档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权威数据显示,计算机泄密事件的频率与日俱增,尤其是电子文档泄露,由于其手段隐蔽且危害严重,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据统计,超过97%的中国企业对电子文档缺乏有效防护,这使得机密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硬盘轻易外泄,对企业构成了极大威胁。
容易删除,对传统方式的文档进行删除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只可能对信息的载体印刷品进行毁坏,由于印刷品一般都通过档案室和文件柜等工具来进行保护,相对来说不容易被一般的人接触,所以也就不容易被破坏,有较好的安全性。
加密是解决电子文档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文件加密软件从电子文档的产生、修改、流转、外发等环节通过加密技术严格控制,在授权的基础上才能对电子文档拥有相应的操作,在不影响员工正常的上网操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重要电子文档的安全防护。
保护企业电子文档安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访问控制 设置不同访问权限:对不同文档设置只读、编辑、删除等不同的访问权限。 严格控制访问用户:明确哪些用户或用户组可以访问特定文档。 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提高访问文档时的安全性。
保密设施是什么?
1、保密设施是指用于保护数据和物理资产安全的各种技术和设备。在数据保护方面,常见的软件保护措施包括软件狗、各种加密锁等。而物理保护方面,则有加密柜、保险柜、防盗门、密码锁门、物理隔离装置和屏蔽干扰设备等。
2、而保密设备,包括密码锁、防火墙、加密设备、监控设备等,则是通过技术手段来保护机密信息和敏感资产,比如使用加密技术、防火墙等。保密设施的应用范围较广,它可以应用于整个建筑物或特定的房间、区域,以保护整个环境的安全。
3、保密室需要以下设备和设施:安全存储设备:金属保险柜:用于存放重要文件和资料,确保物理安全。粒状碎纸机:用于销毁敏感文件,防止信息泄露。物理防护设施:铁门:增强保密室的入口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铁窗:加固窗户,提高保密室的整体防护能力。
九大导致企业信息泄露的途径是什么
1、数据库漏洞。黑客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神话,数据库漏洞引起的信息泄密案件众多。 Uber、雅虎都曾因数据库漏洞被黑客攻击而遭受用户信息泄露。员工离职。有调查显示,83%的员工在离职时会带走以前企业的关键信息。
2、一些知名招聘平台被发现倒卖求职者简历,导致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犯罪活动的受害者。 手机清理软件被指盗取老年人用户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推送广告,甚至包括诈骗信息,使老年人容易受骗。 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搜索引擎被发现存在投放虚假广告的问题。
3、不通过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政、互联网和普通传真机传递、传输国家秘密信息和载体。 不携带密件、密品到公共场所参观、旅游和探亲访友。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重要涉密会议应采取哪些主要保密措施
1、重要涉密会议的保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选择合适的会议场所**:确保场所具备必要的安全措施,如防窃听设备,以及适当的物理隔离,以防止信息泄露。对参会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只有经过审查且被认为能够保守秘密的人员才能参加,降低信息外泄的风险。
2、重要涉密会议应采取的主要保密措施包括会议场所选择、会议参与人员审查、会议文件保管、安全通信方式、控制入口与出口。会议场所选择: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场所,例如具备防窃听设备或封闭式的会议室。确保会议进行时不会受到外界监听或窃取信息的威胁。
3、一)根据会议、活动的内容确定密级,制定保密方案,限定参加人员范围;(二)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场所、设施、设备;(三)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国家秘密载体;(四)对参加人员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4、涉密会议、活动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以下保密措施:(1)严格参加人员审查。主办单位应根据会议、活动涉密程度 和工作需要,确定参加人员范围,审核参加人员资格,登记参加人 员姓名、单位、职务等情况,并保存相关资料。(2)严格涉密载体管理。
在手机使用中保密要求不正确的是什么?
1、不正确的是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密码。关于手机使用中的保密要求,确保信息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各种信息都在手机上存储,因此保护手机隐私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保密要求中,不正确的做法就是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密码。首先,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2、第二条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得在手机通话中涉及国家秘密事项,不得发送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信息。涉密、涉外会议和活动的组织单位应对手机使用保密管理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完善设施。第三条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使用的手机应符合保密要求。
3、关于在手机使用中保密要求不正确的答案是随意下载和安装未知来源的应用程序。以下是关于这一点的 随意下载和安装未知来源的应用程序的风险 在手机使用中,随意下载和安装未知来源的应用程序是一种不安全的做法。
4、手机使用中保密要求不正确的是:不要在互联网上存储敏感信息、在传输敏感信息时进行加密、不要使用不安全的Wi-Fi网络、安装杀毒软件、正确处理废弃手机。不要在互联网上存储敏感信息:不要在互联网上存储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
5、关于在手机使用中保密要求不正确的是使用商用加密手机谈论以及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手机使用保密守则:不得在手机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得在手机上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不得将手机连接涉密信息系统信息设备或者载体;不得在手机上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手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